卫星遥感为千万亩小麦做“体检”,《南京日报》报道佳格天地数字春耕服务

 

春耕生产正当时,佳格天地的农业数字化服务正在各地春耕春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日报》报道了佳格天地承担建设的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指挥大屏上展现着平台动态画面,呈现出江苏全省小麦生长情况,为春季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扎实的数据支撑。

如下为报道全文。

气温渐暖,正是小麦管理的关键时期。在浦口区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半边小麦田碧波荡漾,半边油菜地金花绽放,阡陌纵横、沟渠分明。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苏傲穿梭其中,平时只从屏幕里看的大田如今就在眼前,他不禁感叹这一派生机有序的景象。

苏傲及其团队的工作十分特殊,他们是农田“摄影师”,只不过他用的“摄影机”是在千里之外的遥感卫星。

“小块田可以去地头看,但是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高标准农田,农户管理耗时耗力,如果用遥感卫星的实时数据,就可以更快速精准分析出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的细微变化。”苏傲说,农户自己看庄稼,感觉绿油油的一片,但是有可能前边的长势好,后边的庄稼被挡住了出现缺水、虫害等农情,用肉眼并不能看清楚。而“摄影机”其实更像给植物拍X光片,可以从内部观测整体粮田的情况,观测农情更加精准

江苏小麦播种常年在3500万亩左右,相当于320万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总和。要完成这么大面积麦田的苗情监测,就需要借助“星”眼,从天上观测地上的苗情,让农田信息采集实现全年不间断的远程操作。

2019年以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企业佳格天地打造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项目,依托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全省农业农村数据,建成智慧种植、智慧农田、智慧农机、智慧渔业等10个板块,打造全省农业农村“智慧大脑”。

“在数十万米高空之上,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卫星各司其职,前者传回地理信息数据,后者获取农作物长势等相关数据。”苏傲作为项目经理,向记者介绍,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到的长势数据和苗情反演的算法,可以对全省每一个小麦地块的苗情进行评估,并按照绿色到橙色分成四个级别,分别代表旺长苗、一类、二类和三类苗。

那么通过卫星获取的数据,如何来判断苗情呢?该企业首席技术官顾竹告诉记者,核心就是依靠高分卫星的空中拍摄和传感技术,植物从小到大全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会逐步积累,所以叶绿素含量是判断农作物长势好坏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叶绿素对近红外波段有特殊反应,因此卫星的红外传感器通过接收叶绿素的光谱反射拍摄,形成近红外卫星影像,从判断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多少,进而评估植物生长情况。卫星日行万里,可以更大面积地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避免人工调查的误差。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土壤、气候、种植管理等因素的差异,其光谱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佳格天地每8天一次提供全省的小麦长势监测数据,实时更新,辅助决策,除了小麦长势监测之外,也提供油菜、水稻等作物的长势监测。

企业还在田间布设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农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雨量、虫情等相关信息。“譬如说小型气象站设备,对农田环境温度、湿度、雨量、光合有效辐射等要素自动监测,对虫害、土壤湿度等各方面都及时跟踪,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苏傲说。

这些来自天上地下的数据经过处理分析后,最终呈现于大数据平台的智慧大屏上,组成一张数字全景图,农业生产中的施肥打药、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灌溉也就有了更多科学依据,帮助农场管理人员更高效地运营农场。

佳格天地是国内领先的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服务于农业、环境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公司,以数据助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截至目前已服务全国超4亿亩耕地。

*内容来自《南京日报》

 

浏览量:0
发布时间:2025-03-31 18:00